中醫師陳玫妃表示,皮膚惡性病變可能產生紅或淺紅色變化,常見原因包括紫外線曝曬、痣的病變等。中醫認為,臟腑經絡功能失調也會導致皮膚上的病變。

中醫師陳玫妃表示,皮膚的功能是使人體保持體溫,不受細菌的入侵,預防身體脫水,包括表皮層及真皮層。當皮膚惡性病變時,可能會產生紅色或淺紅色的變化,或者是皮膚壓後有鱗狀的紅腫。痛處會痛、裂開、流血,或者是有產生新的斑點。胎記、雀斑等產生變化,有形狀跟顏色的改變。

通常紫外線是外在因素導致皮膚惡性變化的一個因素。其他如皮膚的老化,或者是受損,會導致皮膚惡性病變。危險族群包括身體上有比較多痣者,或長期曬傷。在太陽光下工作,未做防護措施的人。或者周遭的環境,化學製劑濃度較高的環境,都較容易產生皮膚上的惡性病變。

陳醫師表示,中醫認為,當正氣虛衰、情志內傷,而使得體內陰陽失衡,臟腑經絡功能失調,會產生氣滯、血瘀、痰濕凝結,增加皮膚病變問題。包含肺氣失調、肝血疏泄、失調,脾胃濕熱等,都易引起外感六淫,風、熱、燥、濕邪留戀在皮表,使得濕、熱久留,而引起皮膚方面的惡性病變。

調理皮膚病變,中醫師陳玫妃表示,中醫辨證治療尤注重肺、肝、脾這三個臟腑。依照風、熱、毒、火、濕等外邪來辨證論治。另外,可配合穴道按摩、針灸調理,增強皮膚的抗菌力。

陳玫妃表示,針對「濕熱凝滯型」者,可見皮膚潰瘍、出血、化膿、有惡臭、或含有黏液。甚至產生囊腫、腫塊。此時可用軟堅、散結、健脾、去濕的藥方,如當歸拈痛湯,加上薏仁、白花蛇舌草,有助去濕熱、軟堅、散結等作用。

陳醫師表示,若是「血虛風燥型」者,皮表會有屑屑,傷口潰瘍後不容易收口,容易煩燥,胸悶,皮膚有小結痂、硬塊,藥方可用柴胡疏肝湯,加上香附、三稜、莪朮、半枝蓮,幫助舒肝、理氣、活血、化瘀。

穴道調理可按摩、針灸曲池穴、足三里穴、築賓穴、太衝穴,增強皮膚的抗菌力,清瀉肝火,改善皮膚潰瘍、紅腫所造成的疼痛感。藥膳茶飲方建議準備黃耆5錢、黃芩3錢、薏苡仁3錢,加800C.C水煮沸後放涼飲用,可輔正氣、清熱、去濕,增加皮膚抵抗力,改善皮膚惡性病變發炎及滲出物。

 

資料來源:http://ppt.cc/jpac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kiyeoa473667 的頭像
    kiyeoa473667

    kiyeoa473667的部落格

    kiyeoa47366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